欢迎来到2025深圳国际医疗器械展览会! 上海医博会
媒体中心
当前位置:首页 >> 媒体中心 >> 行业新闻 >> 浏览
行业新闻

慧新智能联袂香港打造专科医疗 AI 机器人产研基地

时间:2025-8-12 17:34:34来源:本站原创作者:佚名点击:

慧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与香港科技园公司、香港大学医学院及私立医疗集团养和医疗签署四方合作协议,共同投资 25 亿港元启动香港专科医疗 AI 机器人生产项目。该项目落地香港科学园高端医疗装备产业园,整合慧新智能的医疗 AI 算法与精密控制技术、香港的临床研究资源及国际医疗认证优势,聚焦骨科、神经外科、微创手术三大专科领域的智能机器人研发与量产,填补粤港澳大湾区高端医疗装备国产化空白。在国家 “十四五” 高端医疗装备专项、香港 “创新及科技基金” 及大湾区跨境医疗政策支持下,项目已构建起 “研发 - 临床 - 制造 - 服务” 全链条生态,展现出技术突破与商业回报的双重潜力。

专科医疗装备进口依赖严重,技术融合创造替代机遇

香港作为国际医疗枢纽,2024 年专科医疗市场规模达 860 亿港元,但高端手术机器人进口率超 90%:骨科关节置换机器人 85% 依赖美敦力、史赛克,神经外科导航机器人 92% 来自强生旗下爱惜康,单台设备采购成本高达 1500-2500 万港元,且后续维护费用占设备生命周期成本的 40%。据香港医院管理局数据,公立医疗系统每年在高端手术设备上的支出超 50 亿港元,设备更新周期长达 8-10 年,远滞后于临床需求。

慧新智能与港大医学院联合研发的 “医精 -Ⅲ” 系列专科 AI 机器人,通过三项核心技术实现突破:

骨科手术机器人

:搭载双光梳定位系统,将假体植入精度控制在 0.1mm 内,在威尔斯亲王医院的临床测试中,术后关节活动度较传统手术提升 15%,康复周期缩短 30%,设备单价较进口产品降低 40%;

神经外科导航机器人

:集成多模态影像融合算法(CT/MRI/PET),脑肿瘤穿刺定位误差 < 0.3mm,在香港玛丽医院完成的 30 例手术中,并发症发生率从 12% 降至 3%;

微创腹腔镜机器人

:采用柔性机械臂设计,可实现 7 个自由度操作,在养和医院的胃癌手术中,切口长度从传统腹腔镜的 5-8cm 缩小至 2cm,术中出血量减少 60%。

项目首期规划年产 500 台专科机器人,其中骨科机型占 50%、神经外科机型占 30%、微创手术机型占 20%,首批 30 台设备已通过香港医疗仪器行政管理制度(MDACS)认证,预计 2026 年二季度正式量产。

政策组合拳降低研发门槛,跨境协同加速技术转化

项目享受 “国家 + 香港 + 大湾区” 三级政策红利,形成研发投入的良性循环:

国家层面支持

:纳入 “重大医用装备临床应用示范项目”,每台机器人可获中央财政 15% 的购置补贴,叠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 200% 政策,慧新智能 2025 年投入的 1.2 亿港元核心算法研发资金中,实际税负成本降低 2520 万港元,资金定向用于术中 AI 决策系统研发;

香港本地扶持

:通过 “创新及科技基金” 获得 30% 的研发补贴,已获批 8000 万港元用于与港大共建 “专科机器人联合实验室”,该实验室配备 5G 远程手术测试系统,可实时连接大湾区 12 家试点医院;

大湾区协同政策

:依托 “港澳药械通” 政策,产品在香港取得认证后可快速进入内地医院试用,已纳入广东省 “高水平医院建设设备采购清单”,预计首年可获得 100 台采购意向,同时享受跨境研发人员税收优惠,团队核心成员个税税率从 15% 降至 10%。

香港创新及科技局局长在项目启动仪式上表示:“该项目将香港医疗机器人本地供给率从 5% 提升至 35%,政策支持将重点保障其通过 FDA 和 CE 认证,加速进入‘一带一路’沿线国家市场。”

生态化盈利构建持续增长力,服务增值打开长期空间

项目创新 “硬件销售 + 临床服务 + 数据增值” 三维盈利模式:

硬件销售

:骨科机器人单价 800 万港元(毛利率 58%)、神经外科机器人单价 1200 万港元(毛利率 65%),已与香港医管局签订 3 年 50 台采购协议(总额 4.5 亿港元),并与深圳前海人寿医院等大湾区私立机构达成 70 台意向订单;

临床服务

:推出 “设备租赁 + 按台收费” 模式,香港浸会医院租赁 10 台微创手术机器人,月费 300 万港元(含术中 AI 导航服务),项目方按手术台次额外收取 5% 服务费,年服务收入可达 4500 万港元,毛利率超 70%;

数据增值

:建立专科手术数据库(已积累 5000 例标准化病例),为药企提供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数据支持,单病种数据服务年费 800-1200 万港元,目前已与拜耳、强生达成合作意向。

财务模型显示,2026 年项目营收将达 6.8 亿港元,净利润率 29%;2028 年产能提升至 1500 台后,营收突破 30 亿港元,净利润率升至 40%,投资回收期 3.5 年。长期来看,通过跨境医疗合作网络,产品出口东南亚市场可贡献 25% 的营收增量,形成全球化盈利格局。

产业集群效应凸显,带动大湾区医疗制造升级

项目已吸引 12 家配套企业入驻香港科学园,其中本地企业微创医疗的手术器械兼容性提升至 98%,东莞企业华测检测的医疗设备认证效率提高 50%。预计到 2029 年,将形成涵盖核心零部件、整机制造、临床培训的产业集群,年产值突破 120 亿港元,带动大湾区高端医疗装备国产化率从 18% 提升至 40%。

香港贸易发展局医疗产业顾问指出,该项目通过 “临床需求反向定义技术研发” 的模式创新,为破解高端医疗装备 “卡脖子” 问题提供了 “香港方案”,其跨境协同经验或将成为大湾区医疗科技产业化的标杆。

免责声明:市场有风险,选择需谨慎!此文仅供参考,不作买卖依据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版权,请及时联系我们。

来源:邵阳新闻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