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于医疗器械行业而言,短期、长期,当前存在着不同的驱动力。
短期来看,Q3或许是整个板块业绩的拐点。
从订单上看,24Q4起,医疗新基建+设备更新贷款双重刺激下,CT、MR、内镜等大额标的招标量已环比转正;但设备从“中标”到“确认收入”平均滞后2-3个季度。
以联影、迈瑞、开立为代表的公司,24Q4-25Q2的中标金额创近6个季度新高,这些都意味着大量订单将在Q3首次进入报表。
家用器械龙头在过去两年的库存高峰已基本出清,高值耗材部分赛道(电生理、心血管介入)手术量快速回升,叠加去年低基数,Q3有望出现业绩拐点。
行业的技术创新,同样已经成为行业复苏的催化剂,光子计数CT、PFA脉冲消融导管等新产品排队上市,借助医保单列收费和“创新除外支付”政策,医院有引进动力、企业有提价空间。
对于出海型公司,这一阶段也是新产能爬坡和海外市场放量的承接期,报表兑现的确定性较强。并购方面,像迈瑞收购惠泰这类整合项目在短期内会带来渠道协同和并表收益,直接强化当期增长。
而去年行业整体在反腐大环境下的低基数,更为今年的恢复增长提供了确定性。
从长期来看,海外市场才是中国医疗器械的星辰大海。如果说Q3的业绩拐点是“把失去的拿回来”,那么出海就是把“天花板再抬高一层”。
过去三十年,中国器械公司靠“进口替代”长大;未来十年,它们能否长大成“全球龙头”,取决于同一张报表里新增的“海外收入”栏。
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约6000亿美元,中国市场仅占1/5。影像、IVD、高耗材三大板块的海外可及市场是国内的3–8倍。国产龙头近年在拿证(CE、FDA)、建厂(巴西、休斯敦)、定价(海外价格高30–50%)等方面显著突破。
更重要的是,商业模式正在从过去的 OEM(贴牌代工)升级为 OBM(自有品牌+本地化工厂)。同款支架国内集采价800 元,欧洲能卖3000 元;同款监护仪国内中标价6 万元,拉美/中东售价9–10 万元——毛利率高出 10–20 个百分点,这足以对冲国内集采的压价。
2025 年是出海兑现的大年:迈瑞的印尼、巴西工厂,联影的休斯敦、马来西亚工厂,南微的泰国工厂都将在Q3–Q4 进入量产爬坡;东南亚“一带一路”医疗新基建、欧洲老龄化更新需求、美国渠道补库存三股外需同时启动。多数龙头的海外收入占比有望从 30%±5% 提升到 40% 以上,直接带来每年 10–15 亿元的额外收入弹性。
从“赚中国的钱”到“赚世界的钱”,这是医疗器械板块未来五年最大的。
总体而言,医疗器械板块是典型的明珠蒙尘,这种公主落难的机会在资本市场并不常有,因此格外需要重视。
免责声明
本文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转载,转载仅作观点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版权,请及时联系我们。